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专栏 > 李广明 > 艺术批评 >

李广明的“冰墨”境象:“中国性”水墨实验的真正突破

时间:2010-10-29 15:50 来源:上上国际美术馆 TAG标签: 点击:

  李广明的艺术探索,始终处于一种不断找寻的新鲜状态——寻找本土的文化根基,寻找独特的艺术语言。从《殇城》的架上材料综合到《招魄》系列的捕风捉影,从《疗》的艺术行为到《雾里看花》系列的气体装置,他一次又一次地坚持将成熟的作品呈现在观者面前。直至走到自创门派的“冰墨系列”这个更高的阶段,艺术家似乎真正终于找到了厚积薄发的突破口,从而将他的独创力迅猛地喷发出来。
  走到如此这般的境界,那是因为,李广明的目前的艺术创作状态已然达到两点:一方面,他终于找到了中国水墨语言的当代艺术表达方式,从而在当代水墨实验当中可谓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他又将国际视野与本土追求融会贯通起来,进而在当代艺术探索中开拓出一条“中西视界融合”的新路。

一、厚重与飘逸:从“玩土”、“玩气”到“玩冰”
  第一次观李广明的画,还是带现任国际美学学会(IAA)主席柯提斯•卡特(Curtis L. Carter)来到他所创办的上上美术旧馆,当时就曾感叹那巨幅的《殇城》所呈现的历史沧桑感。卡特本人也赞叹这位艺术家的扎实的造型语言能力,并为他表现出来的“东方气息”所深深叹服。尽管他们的艺术观念并不相同,并在后来还形成了当面的争论,但是这位老外却非常喜欢他所构成的画面。而这些都使我看到,李广明的确是一位具有自我原则、坚持自我原则的艺术家,但与此同时,他的创作又具有某种面向当代的开放性。
  《殇城》系列的当代性,首先就在于一种材料的使用,那就是用“长城土”去画长城。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上的寻根,用长城的土本身来呈现“长城之殇”,既呈现出了一种唐代墓室湿壁画(Fresco)效果一般的粗犷质感,也体现出一种对“黄色文明”命运的象征与隐喻。但在技术上,还有个难题:如此厚重的土调上丙稀再胶着在画面上,什么样的纸能承载得了呢?李广明进而发现,只有用中国土产的“牛皮纸”才能将这张张的土壁画”悬置起来,所以,《殇城》系列可以说是李广明早期的综合材料的代表之作。应该说,当时的艺术家的思维还主要是传统油画式的,对他而言,创造中的更为关键的东西,就是要找到呈现长城形象的“肌理效果”。通过纸张的褶皱感、土质的颗粒感、水墨的流动感,这种沧桑效果无疑是达到了。有趣的是,此时李广明“大巧若拙”的创作,居然具有了一种“土里土气”的本土文化的归属感,艺术家始终在找寻这种文化的内在力量。
  如果说,《殇城》系列的综合材料作品,无论是从材料本身还是图绘风格来说,都是偏向于“厚重”取向的话,那么,从《捉魂》到《雾里看花》系列的创作,则逐渐走向了相对的“轻盈”的另一面。应该说,从《殇城》系列的内涵思考,直到《近历史》的形式改变,李广明当时的艺术更是趋向于理性思考的。《近历史》系列则更进一步将长城画面上打上了轮廓线式的红线,这种具有理性化倾向的红线就有点类似于“理性绘画”的那种红格子。然而,自从《捕风捉影•长城》之后,李广明的创意就转变为:如何将长城的影子“投影”在宣纸之上,然后将影子的“黑”与无影的“白”,通过墨笔“分割”来开后在重新加以组合。从这个作品开始,艺术家就开始了最早的将“立体变做平面”的探索,这一时期的转化媒介当然就是“影的投射”。
  然而,在李广明早期的创作里,更能把握到本土文化精髓的,反倒是艺术家对于“气”的特殊运用和独特把握。但是,难题却在于——如何将“气”,在两维的画面上得以呈现呢?李广明最早以《捕风•长城》作为“捉影”系列的补充,他用宣纸、墨在长城上任由狂风吹袭,从而在瞬间去捕捉风对于纸与墨的塑造力,并将这三者融合的“自然形态关系”固定在平面上,最后再采用图片和装置形式来加以呈现。从艺术家的艺术发展历程来看,这是他从面对长城“玩土”到“玩气”的最初转化。如果说,“玩土”只是从“实”到“实”的创造,那么,“玩气”则力求将气的“虚”化到“实处”。
  在“玩气”方面,更为成功的创作非《雾里看花》系列莫属,这是因为,这个系列把握到了一种“气韵生动”的真正“动感”,所谓“气韵生动为第一义,然必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其间韵自生动矣。”《捕风》最初的意图是由“动”到“静”的,我们最终看到的,只是“化动为静”的风动的瞬间。但是,《雾里看花》则采取了现代科技手段,用黑气做成了一个内在封闭的屏幕,然后将八大山人的荷花图、鸟禽图、鸟石图、墨鱼图投映在“气幕”上,再透射到背景墙上,从而形成了一种中国古典绘画当中那种“重屏”的效果。更有趣的是,这些被投映的中国水墨形象,还有米罗《晚钟》的油画、罗丹《思想者》的雕塑图像,在被投到“气幕”上时却变得具有立体感了,因为随着气体是不断地充溢与蒸腾,图影在运动的气上不断地被变换着形态。而且,整个画面都随着气的“生”气“灭”而趋于变幻无穷,从而变得越来越“灵动”了。所以说“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雾里看花》系列就是通过投影与气幕的独特设计,经由“生动”而把握“自在气韵”的。
  随着李广明艺术创造的自我转变,他最终从“玩土”、“玩气”走向了“玩冰”的更高阶段。从审美的流变来看,他的美学倾向也从《殇城》系列的那种儒家气质的“厚重”,逐渐走向了《冰墨》系列的庄禅风格的“飘逸”。

二、立体与平面:从“水墨装置”、“水墨行为”到“水墨抽象”
  李广明的“冰墨”创造,的确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的确为水墨实验开拓出了崭新的的艺术空间。这个系列的作品既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又运用了当代艺术的技巧,但是更重要的是,它还将本土文化的底蕴袒露了出来。在这个所谓的“后水墨”的时代,如何采取“非笔墨”的形式来把握水墨的神韵,的确是传统文化留给当代艺术需要“创造性转化”与“转化性创造”的难题。尽管我们并不认同“笔墨等于零”的激进立场,但是,在当代艺术的谱系当中,笔墨必定需要其他的形式来加以转化,“笔墨当随时代”本应转化为“水墨当随时代”才是。(文:刘悦笛/摄影:/责任编辑:CF)

  • 共3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关于 相关的文章
  • “历史·新宋庄”前言——李广明
  • 站立的水墨——李广明冰墨艺术展视频
  • 站立的水墨——李广明冰墨艺术展开幕视频
  • 站立的水墨——李广明冰墨艺术展开幕
  • 站立的水墨——李广明冰墨艺术展研讨会
  • 站立的水墨——李广明冰墨艺术展研讨会
  • 站立的水墨——李广明冰墨艺术展开幕
  • 2011站立的水墨-李广明“冰墨”艺术展
  • 妙手与偶得——李广明的新水墨
  • 李广明的冷墨:冷记忆的虚像
  •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网友评论已有条评论, 我也要评论

    发表评论

    友情提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

    * 点击我更换图片匿名?

    (保密)

    • 可爱
    • 我有点晕哦
    • 非常的囧
    • 我好难过哦
    • 哈哈,我非常的开心
    • 呃,这是什么啊
    • 雷人,把我雷坏了
    • 评价:

    Ctrl+Enter 快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