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学术 > 水墨三十年 >

从西方绘画中吸取些什么

时间:2010-06-20 16:20 来源:《美术思潮》试刊号1985年1月5日出版 TAG标签: 点击:


长期以来,我们的意笔人物画创作,占主流的乃是用明暗素描加水墨的表现方法模仿、再现客观对象。这种状况发展到第六届全国美展,已经是愈演愈烈了。要是说这类作品相对传统文人画中为数极少的人物画作品,似乎颇有“新”意的话,倒不如说这种“新”,恰恰是以否定文人画“意象造型”的优秀传统,照搬西方绘画中“科学写实”的手法为前提的。
这样说绝对不是提倡全面继承文人画中的一切东西,更不是一般性地反对吸取西方绘画里的营养。事实上,由于历史的原因,文人画在长达八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是很不注重人物画创作的,这就使今天的意笔人物画画家必然要比今天的意笔花鸟画画家、山水画画家,更多地横向借鉴西方绘画中的某些有益因素。对于这一点,应该说是无可非议的。不过,间题在一于,当我们面临流派繁多的西方绘画时,究竟应该吸收些什么?它又以什么为依据?
要想很好地回答上述问题,就必须对文人画的审美追求与表现特征作一番深入、全面的探讨,从而真正弄清楚其中什么东西是精华,需要我们很好地继承;什么东西虽有合理内核,但尚未达到一定的高度,需要我们努力地发展;什么东西是糟粕,需要我们彻底地抛弃。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借鉴西方绘画中适于意笔人物画发展的某些创作手法。

与以模仿、再现客观对象为特征的西方写实画派不同,历代文人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既强调尊重客观对象,又强调要通过主观感受削减、改变客观对象。因此,就使得他们能够借助对象极其自如地抒发主观情感、异常巧妙地寻求超以象外的意境、最大限度地发挥笔墨效果,达到借景抒情、画外有诗、笔墨精妙的审美效果。在这里,处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画面形象,作为一个中枢,将前述的三种审美效果十分和谐地组合在了一起。故石涛曾说“不似似之当下拜”,这是深得神理精髓的。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许多意笔人物画家除了在继承文人画的笔墨形式上下过一番功夫外,对于文人画的造型意识则缺乏必要的研究。以至竟套用了与其大相径庭的西方写实画派的“科学写实”方法。这就带来了两个严重间题:
1.笔墨的抽象美因素无以充分发挥。
由于毛笔蘸墨画在生宣纸上,必然会呈现出非画家本人能完全预料的偶然效果。所以,历代文人画家为了画面的需要,常常要突破客观对象的约束,按笔墨的抽象美因素——浓淡、曲直、粗细、长短、干湿、徐疾等,相对自由地、因势利导地安排画面。客观地看,这既是意笔画的特点,也是它的局限性。其特点,体现在它非常适于用单纯洗练的方式表现十分简约的“意象”上;其局限,体现在它非常不适于以具体入微的方式再现客观对象上(自然,这外形式的特点,也是受内形式制约的,和文人画的审美理想联系起来,就更促成了文人画对诗境、书味、意象和情感抒发的追求)。那些不注意发挥其特点,又看不到其局限的画家。倘若硬要用毛笔表现人物的解剖关系,使肌肉的突起和变化更接近真实,便只能使笔墨的表现拘泥于客观对象之中。这等于说,他在能动安排笔墨方面的回旋余地是相当狭窄的。要不然,它将破坏形体的“严谨性”与“准确性”。实践证明,这种与意笔画内在规律十分相悖的“科学写实”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笔墨效果的发挥。它导致相当一部分意笔人物画失却了外形式所具有的独特美感。有些画家在这方面相对要处理得好一点,但那不过是相对好一点而已。很显然“科学写实”的手法从移植到意笔人物画中,就早已决定了它和笔墨效果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点,是任何画家也难以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的。
过去,有些同志曾把限制笔墨效果充分发挥的原因归罪于上笔墨前素描稿。好像只要不为素描稿中的轮廓线所束缚,画家就能充分发挥笔墨效果。然而,这只是指出了现象,却没有接触问题的实质。当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素描稿只不过是“科学写实”方法的必然产物而已。想当然地要意笔人物画画家不打素描稿而准确地再现形形色色的人物动态,这实在无异于提出了一个无法施工的设计方案。所以它一直不能在意笔人物画画家中推广开去。殊不知,充分发挥笔墨效果的最好办法就摒弃“科学写实”的方法,代之以“意象造型”的原则。毫无疑问,它必然致使素描稿问题的迎刃而解。
2.画家的情感无以充分抒发。
出现在意笔画中的笔墨,并不仅是单纯造型的手段,它还寄寓着画家的深厚情感。历代文人画家为了自由自在的抒发情感,常借助十分随意、挥洒自如、无拘无束和要而不繁的笔墨,所谓“笔随心运”正是这个意思。而这一点则要求画家在切中肯綮的情况下,尽可能削减、变化对象。从表现效果上看,它正好充分发挥毛笔和生宣纸的独特功能;从内在追求上看,它正好吻合文人画家提倡的借景抒情、物我合一的审美理想。假如一个意笔人物画画家斤斤计较于形体结构时,他的情感抒发一定会受到许许多多的限制。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当前的一大批意笔人物画创作中,十分清楚地看到(从这样的角度看,似乎并不难理解一些西方现代派画家,为什么要提出从形体中解放出来的艺术主张)。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的结论:文人画的“意象造型”观,无论是从意笔画的内在规律看,还是从其美学主张看,都是有着深刻道理的,简单地将其否定,只会严重阻碍意笔人物画的健康发展。

应该说,仅仅把“科学写实”方法的盛行,归结为一些画家对文人画的“意象造型”意识缺乏研究是很不够的。在这个原因的后面,还有着另外一个原因。
多年来,我们的美术展览会一直是以社会学的观点看待作品的,至于作品的艺术价值以及对它们的审美评价则是次一等的事情了。久而久之,这种挑选、评判美术作品的办法,无形中变成了不可触犯的金科玉律。由于这个原因,许多意笔人物画画家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有参加展览的机会,不得不在选择了反映现实生活的“重大题材”后,便以“科学写实”的方法表现之(既然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来描写”,画家们也只好悉听尊便了)。仅管这样做扼杀了意笔画的艺术特征,背弃了中国画重抒发、重表现的传统,招致了意笔人物画创作的艺术质量低劣,但却一直为我们的评论家所赞扬,于是乎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一方面许多画家用这类作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观众和评论家;一方面他们又反过来促使画家们越陷越深。时至今日,这种用明暗素描加水墨的办法都快在许多人心目中成为一种传统,而神至不可侵犯了。这真叫人啼笑皆非!一个画种不是按内在的规律,而是按庸俗社会学的需要去发展,怎么能不误入歧途呢?因此,要在意笔人物画创作中,继承发展文人画“意象造型”的优秀传统,不光要对文人画的造型意识进行严肃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应彻底批判庸俗社会学对我们的巨大束缚,也只有超越了这道障碍,我们才能循着艺术规律!进行真正的探索。 (文:鲁虹/摄影:/责任编辑:baishitou)

  • 共2页:
  • 1
  • 2
  • 下一页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 相关的文章
  • 中国现代主义的出现 时代普遍意识的体现
  • 中国现代美术发展背景之展开
  • 中国画座谈会发言摘要
  • 中国画的现状及我思
  • 艺术的精神和时代的精神
  • 也谈中国的视觉革命
  • 现代意识与’85美术运动
  • 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现代艺术
  • 面对新潮的终结
  • 谷文达的《联合国》
  •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网友评论已有条评论, 我也要评论

    发表评论

    友情提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

    * 点击我更换图片匿名?

    (保密)

    • 可爱
    • 我有点晕哦
    • 非常的囧
    • 我好难过哦
    • 哈哈,我非常的开心
    • 呃,这是什么啊
    • 雷人,把我雷坏了
    • 评价:

    Ctrl+Enter 快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