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学术 > 水墨三十年 >

中国画的现状及我思

时间:2010-06-20 16:35 来源:《美术思潮》1985年第8、9期合刊 TAG标签: 点击: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改革的浪潮,中国画的论争又敲响了锣鼓,真正可以称为第三次大论战的不是老年人之间讨论的素描与传统那个老题目,而是由青年人发起的中国画现代化的新潮在社会上引起的不同反响。1985年世界青年年美展与六届全国美展拉开的距离,显示了青年美术家的实力和这种新潮的不可避免性。
中国画的新潮有如下几个特点:1、它以观念的更新为宗旨,既是对说教式、图解式艺术的反叛,也是对封建社会后期绵延至今的文人笔墨样式的反叛;2、它反对封闭,主张开放,尤其侧重横向借鉴或移植西方现代艺术的美学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不是前两次论战中与西方写实技巧的融合),以寻求现代感,并使中国画走向世界;3、一方面主张“反传统”,另一方面由于民族文化断裂,又使青年人产生了强烈的寻根倾向。或主张“隔代遗传”,或从不同的角度纵向进行民族文化心理的寻根,对中国古代哲学、远古文明、民间艺术,也包括文人画在内,以当代观念作重新认识;4、强调主观色彩和真心、真情的流露,高扬在艺术中的是主体精神和“我自为我”的个性,有“纯艺术”倾向,而开始处于“曲高和寡”的境地;5、呈现出思维方式和艺术风格的多元化趋势,彻底更新、借鉴西法以创新、继承传统并发扬多种途径并行,中体、西体不同的立足点,既拓展了中国画的内涵,也使中国画的概念出现了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没有人能为中国画的变革规定出一个统一的模式,中国画再也不可能是单一的了。
一股美术新潮搅动了一向被认为保守和封闭的中国画坛,它面临着考验,也需要冷静的思考。我以为起码在以下几点上还值得思味和推敲。
首先,应该坚定艺术的变化是一种必然规律这一信念。因为整个艺术史是一部变化史,即使是在超稳定的封建时代,中国画也在自系统内进行过若干次陈熟生新、正变交替的反复,更何况在今天这个观念发生急剧变化的开放时代。艺术的变化是一种扬弃,它必然地呈现前人所不可能有的新观念和新形式。正如唐诗、宋词、元曲和今天的新诗,它们只是人类文明史上适应不同时代的文化氛围的一种变化,各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很难说后者就高于前者,就是发展了前者。因此,艺术的弄潮儿在传统与新变的关系上,一方面从变化的角度否定传统,另一方面又要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传统,把传统放到前人所属的那个历史时代中来考察和评点。任何变化,都不是空中楼阁,既然是扬弃,就有承继和变革,即或不作连续性的继承,也要承受隔代遗传,或者横向依傍别样艺术的传统,以作为变革的参照。变革,对于传统不是简单的继承或打倒的关系,需要的是反思,和反思后的扬弃及创造的勇气。
第二点,对于艺术自身与时代,艺术形式与内涵,艺术中的主观与客观等诸种关系亦应作冷静分析。近来对于艺术本体的强调,无疑是既往忽视艺术规律的结果;由于过去视内容甚或视题材为决定因素,又转向对于外在形式美的浓厚兴趣;由于过去对反映客观现实的片面强调,又变而过度地强调自我表现,均有矫枉过正的时髦味道。实际上,虽然艺术有自身的规律,形式有自身变革的历史,主观因素有或强或弱的变更,但从总体来看,艺术的变化有自身和时代两种趋动力。真正的艺术变革是内在美与外形式共进互发的变化,是人类的主观世界不断寻求客观世界相谐合相适应的历史。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既应是把握艺术自身规律的内行,也须敏感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宏观地把握那些影响着艺术变化的社会观念。虽然,人物、山水、花鸟的分类界限将被打破,但分别地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角度来研究客观社会的变化仍然是必要的。这样,将使个人情感的发抒建筑在时代的丰厚的土壤中,使自我获得归宿,获得寄托,获得解脱,使形式获得更广博深刻的内涵,使新的内涵到更新的形式,使新中国画真正实现观念的和质的变化。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形式。艺术的土壤是社会,形式的血肉是内涵,自我的背后是群体,“纯艺术”,“纯形式”,“纯自我”,在多大程度上是“纯”的呢?
第三,中国画的新潮,带有强烈的走向世界的趋势,但它究竟以怎样的姿态走向世界呢?是象西方现代艺术那样彻底打破民族和国度的界限呢?还是以中华民族特有的风姿,即按照愈有民族性而愈有世界性的逻辑独立于世界画坛呢?显然存在着分岐,在多元的时代也有着选择的自由。有一部分艺术家将走前一条道,甚而为此奔向西方,以便直接进入世界画坛的潮流,它面临的难题是如何适应与母土相异的文化背景,而又不做西方现代派的尾随者。走第二条道的艺术家立足于本国,较易保持艺术必要的民族个别性,它面临的难题是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民族传统,而不又致于保守,如何面对接踵而来的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而不被同化。由以上两条渠道,在中西混交中将产生第三种选择,即“非驴非马”式的新艺术品类的创立,它能否走向世界则取决于本身的生命力。我个人倾向于中国画仍以独特的民族个性走向世界、但这种民族性不是封建时代的民族性,而是中华民族当代意识的显现,又融汇西方现代一切可以拿来的思维方式和形式结构,并通过富有个性的艺术家的手笔传达出来从许多借鉴于西方现代的知识结构以开拓思维空间,脚踏着祖国大地作民族、民间文化的寻根,而又思考着中国现实,并能把握自己的探索者身上,我认识到这条道路是艰难的,带有独创性的,也是有吸引力的。从电影《黄土地》赢得的掌声,使我看到了它的群众基础。从李世南、周韶华等人即具有民族性,又具有现代感和个人风格,并具有新的内涵的作品中,使我看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曙光。
当一个超稳定结构的链条业经打断,人类的生命运动就不再是西西夕弗斯将石头推向山顶又滚落坡下那样一种封闭系统内的循环,人生、社会和它的艺术的火花就不再是没有希望的悲剧。朋友,勿悲观。

(文:刘曦林/摄影:/责任编辑:baishitou)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 相关的文章
  • 中国现代主义的出现 时代普遍意识的体现
  • 中国现代美术发展背景之展开
  • 中国画座谈会发言摘要
  • 艺术的精神和时代的精神
  • 也谈中国的视觉革命
  • 现代意识与’85美术运动
  • 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现代艺术
  • 面对新潮的终结
  • 谷文达的《联合国》
  • 对几个批评术语的清理
  •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网友评论已有条评论, 我也要评论

    发表评论

    友情提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

    * 点击我更换图片匿名?

    (保密)

    • 可爱
    • 我有点晕哦
    • 非常的囧
    • 我好难过哦
    • 哈哈,我非常的开心
    • 呃,这是什么啊
    • 雷人,把我雷坏了
    • 评价:

    Ctrl+Enter 快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