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业界动态 > 艺术评论 >

书法和中国画最终要结合——访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

时间:2013-04-15 13:15 来源: TAG标签: 点击:


孙克近照(彭一超摄影)

□ 一超 金禾

编者按:年近七旬的孙克先生,现任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理论委员会委员、《美术》杂志编委、解放军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是一位集美术编辑、美术评论、书法创作于一身的艺术家。自1980年以来在全国主要专业报刊发表近百万字论文,出版有《孙克美术论文集》、《黄秋园艺术评论文集》及《巨匠集·黄宾虹卷》等。他在从事美术工作的同时还对传统书法的研究与创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近日本刊就当下书法方面的几个问题采访了孙克先生。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作为全国有影响的美术理论家,对书法也很关注,请您从宏观上谈谈对传统书法艺术发展的认识。

孙克(以下简称“孙”):我认为书法是全国人民的书法,它的发展走向绝不是某个书家或理论家喊个口号就能够改变的。书法作为中国人一种独特的创造,几千年来,它的发展具有自身规律,这个规律本身决定了书法的走向,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个问题要很慎重、很严肃地去对待。关于书法的特殊性,我曾经很骄傲地说,书法艺术是中国人独特的创造,是外国人无可置喙、不能说三道四的。书法艺术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是值得骄傲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指手划脚的,中国是书法的唯一母体。书法是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文化,是一棵非常繁荣、高大的大树。因为它跟中国的文字、语言、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十分独特,所以,书法有许多特点是外国人不能理解的。一百年来,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可以说已放弃了很多东西,破坏了很多东西,至今难以恢复。那么,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书法艺术呢?我个人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是很关心的,希望它能很健康地、顺利地发展下去,首要的是保护它,就像当年的北京城,假如那时懂得珍爱,今天就会有一座完整美丽的老北京城留下来。当然,我们现在有一些困难,比如说在古代人人都拿一支毛笔来写字,那叫普及,现在的人不拿毛笔了,都用硬笔来写字,毛笔的实用功能在淡化,好像丧失了普及的基础。这对于书法来说是不利的因素。同时,书法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就是书法审美规范的混乱。于是有一些人写字,写出什么样是什么样,他说我就是书法家,我写的这个就是当代书法,流行的书法,结果造成书法审美标准的混乱,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以至于到现在有许多人借口说古代书法我们不能超越了。那么,现在怎么办呢?于是有人说:应该走一条新路,走一条反传统的路子。这一点我是不能接受的,我觉得我们不能走西方那种反传统的道路上去。西方的艺术,20世纪以来一直在走反传统的路,他们有一种“极端”的思维。我们中国人有中庸的思维方式,应该选择一条适中的道路,既能继承我们的传统,又能做到持续发展,我觉得这个是可能的。我认为当代的人只要经过努力,加以现代人思维的开阔性、现代人的心胸、比较富裕的物质条件,我们也可以达到新的审美高度,也能够不让古人。比如中国画包括工笔重彩画、写意画,有许多技巧水平不比古人差,完全可以超过古人,只要我们的作品能够达到古人那种博大精深,那种内涵的丰厚、技巧的精到,我们完全可以创造出新时代具有高度审美艺术性的作品,书法艺术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孙克行楷横批

记:《中国书法》杂志曾发表了一篇您撰写的关于中国书法现状的文章,在文章中,您对书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请您谈谈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和目的。

孙:其实我主要是从事美术评论,尤其是中国画评论,书法是业余在写,至少写了40多年,大约在1964年前后开始临摹《郑文公》,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间断过,也读了不少书法理论,对书法也算有所了解,比较关心书法艺术的状况。我感到近年来书法界有一种浮躁的心态,一些青年不是按照书法的自身规律、通过循序渐进来达到成功,而是追求捷径和速成。书法是一种文化,中国文化总是追求一种成熟,它需要经过多年的磨练,最后达到成熟,是自然而然的成功境界,不是一种刻意追求、制造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所谓现代的、时尚的书风,其中有一些表现出了明显的反传统倾向,这是和传统的书法审美规律相违背的,具有明显的破坏性,我觉得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当然,书法已经从过去文人的文化之余事,或者说传达书写者一种抒情达意的效果,蜕变成现在推向市场的一种文化商品,成为不少人追求名和利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之下,我感觉书法有点变质了。我看到一些人写的“书法”实在不能理解,那些点横撇捺,处处与正常的审美要求反其道而行之,我要问一句:“这样的书法有它的规律性吗?能传承下去吗?能够让后人去学习吗?”我们学习颜真卿的字,学习米芾的字,目的是使人能够掌握书法的审美规律,让人去学习和继承。而我们现在某些人写的字完全是反传统规律的字,或者说是不符合审美规律的字,这样的字能够传承吗?让后人怎么学呢?比如我们现在的小孩子要学习书法,是学你现在这个样子的字呢?还是从学颜、柳、欧、赵开始呢?我们的书法要不要继承下去?有许多人提出一种创新的口号,书法如果是这样“创新”的话,就会把我们的整个传统割裂,我感到这样的“创新”口号还是慎重些好。我感到很忧虑,因为被我们破坏的文化太多了,“文革”破四旧,什么都破坏掉,但是书法艺术还没有动。书法是我们独特的文化财富,“文革”都没有被破坏的东西,如果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就不仅仅是“遗憾”二字的问题了。我讲过,在书法艺术上,只有我们自己能够毁掉它,而这是绝对不应该的。有“文革”的教训,我们应该走自己的道路,不能全盘西化,不能跟着外国人走,包括他们的审美观念,不能照搬过来。有些人用外国人的艺术理论来指导中国书法,真是莫名其妙。我写的这篇文章有点尖锐,我说不要自毁家园。我认为当下书法界有一种现代“嬉皮士”现象,“嬉皮士”是什么?“嬉皮士”就是西方20世纪后半期出现的青年人玩世不恭、反传统、反社会的一种心态,是一种叛逆的、破坏的心态,用在今天的中国,我觉得这是不好的。要创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和谐文化,所以必须要建设我们的文化,复兴我们的文化,如果再用一种“嬉皮士”的态度搞反传统文化,那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记:您最近几个月在南京、兰州等地接连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请谈一谈您在书法创作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办展览的收获。

孙:我本来一直在默默地写字,也没想拿出去展示,后来朋友邀请我去搞一个展览,今年3月份在武汉湖北艺术学院展览馆办过个人书展,展出效果还不错。因为大家看过后都感觉我的字属于一种传统的书法。另外还有一些书卷气,显得比较温文尔雅,不是那种躁动的和非常怪异的书法,这也算是一种风格吧。多年来我就像古人一样写写自己喜欢的字,也不是刻意的把真草篆隶各体弄得样样精通,我毕竟不是那种靠书法谋生的人。书法只是我个人文化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平时写完文章,我就练练写字,精神得到一种愉悦和放松。当然,我写字也有很长的过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写魏碑,写《郑文公碑》,写了20年,到80年代我还在写,后来我感觉光写魏碑还不行。我认识到在中国书法当中,帖学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拥有一大笔优秀的文化遗产,文人书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的东西,因为它能够很好地表达文人的感情、情绪。从“二王”到苏、黄、米、蔡,再到明清以来涌现出的许多帖学大家,这方面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下去。有很多朋友都提出碑和帖不要偏废,这样书法发展的前景就会非常广阔。另外,书法纯粹是个人的艺术行为,它有很多东西是表达个人的情感、修养、性格。像我的个性比较柔和,比较温文儒雅,你要我做金刚怒目式的风格,我是绝对做不出来的,把我的个性、学养、认识、能力都表达出来,那就达到了我的目的。从中国画坛这20多年的发展来看,我是亲身经历了它的变化的,我觉得有些人在努力寻求一种新的方式、方法,探索新的审美规律。如果是很努力、很认真地去做,这是无可厚非的。同时,我们有些人坚守传统,把传统的精髓、独特的艺术规律继续延续下去,这些人的努力同样重要。但是,不要搞一窝蜂,不要搞运动,追时尚搞流行没有意思,最后不会得到什么好的结果。我们要追求精品意识,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会出现时代的经典。

记:本刊上期采访陈履生先生时,他提出了中国书画已分道扬镳的观点。作为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全国美展评委之一,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中国书画出现分道扬镳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孙:中国画历来强调书画同源。可以说战国以前,或者说秦汉以来,我们书写的毛笔同样也是画画的工具,因此二者在工具上是不可分的,这令书画关系非常密切。随之又把书法的审美、艺术规律,如对称的美感、开合的美感、虚实的美感、结构的美感,以及用笔上方圆、疾徐、转折、枯润等变化都运用到绘画上。如绘画上的铁线描、丁头鼠尾描等等,逐渐把书法中篆书的笔意甚至行草的笔意都吸收到绘画当中去。后来随着文人画的发展,就更加注重文化的内涵和书法的笔意了,并运用到绘画当中去。可以说中国画得益于书法的地方最多。另外,在画家中,其运笔的特点、写字的习惯,常常在作画时体现出来。如扬州八怪之一金冬心的漆书,书法用笔和他的绘画用笔是非常相似的;近代的吴昌硕写石鼓文、写大篆,非常雄厚苍劲,达到非常高的境界,他把写字的笔法充分运用到画梅花的铁骨和荷花的茎杆上,体现了苍劲古拙的风貌,就觉得非常有金石趣味,在审美上也同样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另外,文人画中的题跋常常要用好的书法,使得作品在内容、精神上得到更好的发扬。在宋元以后,尤其是元代画家开始注重题跋,像倪云林的书法与他画面的风格非常接近。到20世纪以后我们的绘画受到西方的影响,从工具材料上、方法使用上等也发生了变化,可以说在绘画性能上得到了更多的强调。那么,我们对书画同源的理解也要跟着时代有所变化,画家尤其是中国画家的书法修养必须加强。所以,这方面陈履生讲到书法和绘画二者分道扬镳了,恐怕并不尽然。但是我们许多画家的书法修养不足,有许多作品的文化内涵在减少,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关注的事情。我写的文章里面,特别强调了一点,就是我们的文化如果不是达到很好的复兴和加强,那么,我们现在中国画的热闹现象,如大制作、大幅面、仔细的写实描绘等等就会成为一个空壳。中国画的特点不同于西方绘画,就是它对文化内涵和意境的追求,如果我们缺少这个东西,中国画坛再热闹也不行。所以,我们还是要提倡文化内涵,突出中国画的意境和写意特性。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书法和绘画还是大有必要重新整合起来,很好的互相学习、借鉴,画家要很好地学习书法,提高技艺。分道扬镳可能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从长远来说,还是要结合在一起,我在这方面并不悲观。当我们开始注重和提倡这个问题的时候,中国书画的发展将大有希望。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书法学报 2006年11月3日第一版)


(文:/摄影:/责任编辑:baishitou)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 相关的文章
  • 中国画进入多元化时代 --------邵大箴访谈
  • 邵大箴访谈录
  • 以开放的胸怀推动学术争鸣——邵大箴先生访谈
  • 走在前进的道路上——邵大箴访谈(作者:作者
  • 陈传席:书法是文化不是技术
  • 穷探极今古 高论且纵横——陈传席访谈
  • "茶余画韵"三人谈:陈裕亮对话刘墨、王来文
  • 刘曦林访谈李宝林
  • 就双年展访谈刘曦林
  • 沈威峰花鸟画的雅俗共赏——孙克访谈
  •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网友评论已有条评论, 我也要评论

    发表评论

    友情提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

    * 点击我更换图片匿名?

    (保密)

    • 可爱
    • 我有点晕哦
    • 非常的囧
    • 我好难过哦
    • 哈哈,我非常的开心
    • 呃,这是什么啊
    • 雷人,把我雷坏了
    • 评价:

    Ctrl+Enter 快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