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媒体中心 >

“历史·新宋庄”--艺术家“住”在宋庄系列之张国龙

时间:2012-08-23 13:27 来源:上上国际美术馆 TAG标签: 点击:

我最早93年来到宋庄,方立钧他们买房算第一批,他们以前是买村民老宅,已经破损了,村民都走了,空了。我们这四个人是唯一买的他们的空地,然后我们自己来设计。为什么有陈列室呢,因为,现在的画室看着不大了,放在93年的时候,他们管它就不叫画室,像一个小展览馆似的了,放在将近20年之前。当时我个人有一个想法就是,画家不是画的事,是一个状态,所以往往给人看到的都是一个展览的,画的结果,没有那个过程。那时候我在德国,我比较看重的是整个艺术家的状态,包括我现在的想法也是:一个人的艺术品不要看成一个单幅的作品,它里面有一个上下文关系,这是我比较看中的。它是一个叙述的方式,不是一个纯粹的呈现方式。

93年我还在德国,91年去的德国,刚好德国博物馆要办一个中国展览,然后我当时作为一个参与者,到中国来选艺术家,就到宋庄来,选了那时候方立钧、岳敏君他们。参与者其中有两个中国人,就是我和隔壁任龙,我们两个像向导一样的,因为我们毕竟在这里生活过。德方一个基金会的头和美术馆的头,当时就看。那个时候这里仅仅就是一个农村,方立钧、岳敏君他们几个人在这儿住的,他们买的是村民的房子,这样就引起来一个话题,我们在外面比较漂动的这些人,在这儿找一个能够落脚的地方,而且我那时候来的主要目的是说找一个比较僻静的地方画画,属于世外桃源的感觉。那时候人还少,哪知道十几年以后,就相当于把这个地方托起来的,这个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所以,我的个人经历很有代表性,我最开始是想逃,就是出来,出去,出去这种艺术圈,到这儿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地方就变成了一个众人关注的地方,又把你给晾到这上面了,你不得不又重新开始,就这么个过程,我觉得有时候挺好玩的。因为我在国外已经待了那么多年,我想找一个比较偏静的地方,现在反了,现在是这个地方挺热闹的,反而其他地方更安静。有时候认不是自己安排的,是一个整的大的发展。

现在中国这个为啥叫原生态,宋庄能够发展到今天,是符合艺术发展的一个自然生态。艺术家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或者说心灵的空间,这个地方因为相对比较偏远,再一个也是相对比较提供艺术家方便的,我觉得给大伙儿带来这种实际上、客观上的条件。

05年中央美院他们要成立一个实验艺术工作室,刚好我那时候很感兴趣,就回来了。那时候回来基本上还属于两头跑,到2006年我基本上就决定了回来了,老婆孩子回来。我回来主要目的就是想做学者型的事,写了一本书,《当代艺术材料空间》。这个书写完了以后,栗宪庭就觉得非常有趣,我们俩就在宋庄美术馆会议厅,他做中国艺术百年,我做西方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我们俩交替着,前后做了大概三次,我就把我这本书进行了推广,这样的话,无意中就把我参与到里面来了。这个时候我基本上以这个为中心去开始做这个,加上我在美院有教学。

真正把它当做工作室还是去年,因为随着自己作品的不断发展,有一个团队行为了,就是像一个职业化做法,我有我的助手,我有我的团队。这个时候我就不仅仅是一个画家的角色,更多的可能是扮演一个文化者,或者是艺术家的角色。所以你看我做架上的东西,实际上我是做一个体系,做一个学术链接,这个也是我彻底回到宋庄来的一个根本的原因。后来慢慢因为美院的工作量比较大一点,可能就以城里面为中心,美院这边为中心,因为现在带研究生,代课,事比较多。这边还是以做展览为主,我现在有各种展览计划。现在为什么要做巡展呢,不是一个画展的概念,就像一个宣传队一样,不断的把我的想法推广出去,或者说是一个延续。过去展览的概念一个是作者和读者进行交流,或者是一种直接,或者是交易上的,或者是对话方面的,因为这个时候已经完成了。巡展不是一个再去做展览的概念,所以我这次在上海做展览,基本上有六个厅,其中有三个厅都是跟大众互动的,就是多少带一种普及的概念。上海很有意思,在人民广场旁边,人民公园,现在又免费开放,普通的观众特别多。以前我会以艺术家的角度跟他们讲,现在我就特别喜欢跟他们对话,大众的审美开始不断的认同。就像宋庄一样,以前我们来,93年前后,他们这是画画的,现在不这样说了,说搞艺术的。以前我们在这儿做事,他们还是以观望的角度,现在他们是参与者。为什么呢?他们经常打扫卫生嘛,我说谢谢你们。他们开始意识到艺术价值的重要性,不是过去画张画的概念了,我管它叫做全民皆艺,过去叫全民皆商。大伙儿对这个事情都有一个理解,这就是一个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兴盛就是从基础开始做起的,这个是宋庄的价值所在。

93年建房子时我是想主要以陈列室为主,那个时候的画不是特别大,画完以后自己又想过瘾,就挂在那边看,叫陈列室的概念。陈列室的概念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我在国外嘛,经常带一些德国人,德国画家进行一个像沙龙一样的切磋,把他们的作品挂在这儿,或者找几个艺术家,所谓陈列室就是一个交流的方式。我98年还是96年,一个最大规模的集会,中央美院的、栗宪庭、方立钧他们都来了;中国油画协会的,美协的,各路人马。不是说圈,过去咱们的概念就是你是画油画的,油画圈,或者你是美院的,那个时候全都来了,还有国外的一些基金会的人。那个时候车也不多,我们拿着盘子在那儿吃速冻饺子,现在还有那个照片呢。所以我现在对空间这个词比较感兴趣,就是空间给你提供了一个表达的可能性。目前在宋庄的空间比较适合于刚才我说的这些,像沙龙,一些展览,还有一些交流。

我93年盖这个的时候,比如说20多万,你现在有400万也盖不下来。那个时候,技术和要求也不能太过。再一个,你也不能太张扬了,入乡随俗嘛,我盖的肯定是跟大众一样的。我们当时盖这个的时候,村里面就规定,密云不是从水库移民过来一些人嘛,就是按移民房的标准,你不能超过这个。移民房什么标准啊?这个垒砖的时候是沙土结构,白灰和沙子,就是沙土,我们这砖是沙土结构,就是白灰混沙盖的房子,现在你拆的话全是沙土结构,你也盖不了现在那种钢筋混凝土。艺术家个人去盖那种房子,这是在国际上几乎没有的,在中国一个是客观上有这个效果。得到了一块地,再也有那方面的能力。那个时候,我们德国一些朋友到这儿来,有文化议员什么的,他们都觉得艺术家自己能有这么大的院子,都感觉很惊讶。

07年的时候,我在湖边那儿也买了一块, 5亩地。当时也是因为考虑到转向问题,要不要盖一个大的美术馆?图都设计好了,后来发现因为我自己的能力有限,我的角色也有限,就一直没动,现在就等于成了一个遗留问题了。我这个作用不是那样的一个角色,我充其量是一个实践者、艺术家,还有美院那块,可能更能做些事。

买那块地现在不是重新调整嘛,宋庄那个路不是过来了嘛,重新洗牌了等于是。我的兴趣点也不在这个上面了,我觉得个人建一个馆,实在弄不了。图还在那儿呢,一个立体图,想弄一个私人美术馆,就是一对一的那种,我找了一个基金会的人,找了人帮我一块设计,就给青年艺术家做展览,我不要钱。现在那个地还在那儿空着,就是老栗对面那个,我一直没弄,现在可能时间都过了。我发现我的能力有限,我要盖那个,完全是展览馆似的,三层全打通,就是大的空间,光一年的暖气费得多少钱?按照这个设计的,三层,尽管你空间是空的,但是它超过3米8、3米5就算一层收暖气费。后来为什么放弃想法,就是因为你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召集一帮人再干这个事,你就成了一个社会活动家了,精力就会分散。它整个是100米长,30多米宽,设计完了以后,战略重点就转移了嘛,现在就一直放在那儿。

就是我现在这个空间,原来算是很大了吧,现在根本不够用。我现在是这样想,我再弄个新空间吧,得重新花精力,再一个主要是我的画册什么的都在这儿,把东西再拿到那儿去,不太好。所以,就基本上化整为零,我的东西都是看着一张一张的,但是是一系列的,将来组合起来。

(文:白石头/摄影:/责任编辑:baishitou)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 相关的文章
  • “历史·新宋庄”--艺术家“住”在宋庄系列
  • “历史·新宋庄”--艺术家“住”在宋庄系列
  • “历史·新宋庄”--艺术家“住”在宋庄系列
  • “历史·新宋庄”--艺术家“住”在宋庄系列
  • “历史·新宋庄”--艺术家“住”在宋庄系列
  • “历史·新宋庄”--艺术家“住”在宋庄系列
  • “历史·新宋庄”--艺术家“住”在宋庄系列
  • “历史·新宋庄”--艺术家“住”在宋庄系列
  • “历史·新宋庄”--艺术家“住”在宋庄系列
  • “历史·新宋庄”--艺术家“住”在宋庄系列
  •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网友评论已有条评论, 我也要评论

    发表评论

    友情提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

    * 点击我更换图片匿名?

    (保密)

    • 可爱
    • 我有点晕哦
    • 非常的囧
    • 我好难过哦
    • 哈哈,我非常的开心
    • 呃,这是什么啊
    • 雷人,把我雷坏了
    • 评价:

    Ctrl+Enter 快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