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学术 > 水墨三十年 >

中国画传统笔墨的现代价值(2)

时间:2010-06-14 15:11 来源:《美术》 1986年09期 TAG标签: 点击:

这些文人画家的作品中,作者是在写景呢?还是在作书?又是又不是。他们是在借客观物象的大概外形为支架,以书法的抽象笔墨,直抒作者的特殊心境。观者面对这些作品,体察到的是他表现的“内容”呢,还是欣赏他的“形式”?也是也不是。他的客观物象的“内容”以化入作者主观心境的笔墨“形式”,给观者的是无以言状的感染和美的享受。“笔墨”的这种“多一层”的审美功能,正是它可贵的美学价值。因而,如果说在文人画中丢掉了唐宋乃至秦汉时代雄强博大的气魄,是对传统精神的失落的话,文人画在绘画“形式”的多种美学品格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又远远超出了两宋绘画的成就,形成了传统中国画的另一个高峰。由这种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现象如果引发到对两宋绘画或文人画的低估,都是对传统文人画评价的片面(个人的偏爱是另一问题)。
进入现代社会的今天,用时代的要求审视历史传统的得失,有那些“不佳者改之,未足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呢?千余年中国画发展的延续性,一方面使它的“体系”日臻完善,同时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固定的过分内向的保守模式,从而限制了中国画“笔墨当随时代”地向更高阶段发展,文人画在传统绘画中的历史贡献外,也由于客观原因和文人士夫本身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过多崇尚恰淡闲适和对山林隐逸生活秦去的静观,过份强调“笔墨精妙”的单向审美情趣,题材狭窄,风格接近,“笔墨”的表现力也被置于一个比较小的模式之中,(虽然有不乏有成就的大家)。他们在笔墨“形式”探求取得高度发展中削弱或丢掉了“汉唐之风”的气度,在追求“书卷气”的高雅格调中,脱离了“粗俗”的民间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滋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禁锢了文人画自身,其影响所及,直至现在。(明清以来出现的一批专事摹古,不越前人雷池一步的画坛末流,当然不屑在此多费笔墨。)回顾千年世界绘画发展史,西方绘画是在基于写实的模式中发展的。中西绘画虽然难以直接类比,但中国绘画的成就绝不亚于西方。西方绘画只是到了近代进入工业社会,随着印象派之后,出现了革命性变革,在绘画“观念” 上走在了我们的前边,这种外力也进一步促使我们对传统进行反思。
“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人人都能感觉到到他存在和对它的需求,但艺术本质之谜,自古至今的哲人,谁都还没有给它的含义作出过一个众所公认的明确界说。西方现代艺术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各种主义、流派纷来沓至,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而对解开艺术本质之谜来说,似乎不仅给当代中国的画人,一个西方绘画带来新的困惑。(某些西方画家从东方艺术中寻找出路,某些抽象派画家回归传统可算一例)。但人类文化总要向前发展而不会重复的。重复是倒退,“变”才会有发展。即使在“超稳定、超封闭”的中国画的历史中,也还是在不断“变”过来的。现代的中国画求“变”,更是发展的必然。因为,时代变了,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的新时代,原来在长期农业社会形成的绘画传统模式必然要变;绘画主体的人变了,画家由原来的“文人”变为现代的人;欣赏者的审美需求变了,现代的中国画的欣赏者随着时代审美意识的加强,加深了对旧审美对象的逆反心理;随着对外开放,当代西方艺术的冲击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大大加强了中国画求“变”的趋势。现在的问题是在如何“变”的问题上见仁见智。在人们最终解开艺术之谜的过程(也许是一个永无边际的过程)中,出现各种不同的发展轨迹,打破各种新老传统的一统天下而进入多元化,是当今时代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想,中国画从对传统精华的继承和拓宽中,从“传统的”向“现代的”方向发展,是一条可行之路。中国画传统的精华,概况出来可以体现在这样一些方面:对待自然和人的主题意识之间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对待艺术内涵中强调和发挥借物抒情的“比”、“兴”观念;在创造意识中强调发挥主体能动精神的“意象造型”观念;在视觉情趣中强调“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观念;在形式意味中追求笔墨的相当独立的审美价值观念等等。而连接这些“观念”的纽带,正是中国画的“笔墨”。如果说“拿来主义”的话,首先应通过对传统的在认识,把这些“国粹”那来为我所处的“现代”所用(当然各人多传统精华的不同方面可有选择和侧重)。通过反思克服因历史局限形成的传统中的惰性因素(如千年不变的题材内容和旧的审美感情的模式等等),从“蛮荒”朴拙的中国古代艺术的巨大宝库中,从“粗俗”而“不入品”的民间艺术的广阔天地中,从眩目多姿的西方近现代艺术和某些理论研究成果中,再拿来能为我所用的东西,使中国画的传统在现代画和纵横借鉴中得到拓宽。
再回到“笔墨”方面来,进一步思考它在中国画向现代画发展中的作用。传统笔墨能给人以欣赏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是“笔情墨趣”,“笔精墨妙”,是线的轨迹形成的韵律,是用笔提按转折形成的力度,是作者在运筹笔墨时的快慰,是欣赏者在对笔墨的细观默察的玩味中所得到的美的享受。这些“价值”似乎在其他画种中都有(如油画的笔触、色彩等),但又大不相同。如前所述,中国画的笔墨除“状物”外,更在于“达意”,驾驭笔墨的功力除来自绘画造型技巧之外还来自中国的书法,人们玩味一幅好的中国画之用笔,也往往如同在品尝书法之美。欣赏作者在看一条线表现了什么“东西”之外,更感兴趣的是这条线的刚、柔、劲、健、毛、涩、圆、厚、枯、润、干、湿的“味”和“一波三折”、“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虫蚀木”的“趣”。从局部的一笔一点中能品尝出画家的功力甚至修养。这种植根于民族传统精神和审美意识中的,较其他的绘画形式“多一层”(不但是“此一物”,还有“它一物”)的审美因素,在其他画种中是难以达到的,也是传统笔墨的灵魂。传统笔墨的这种特性,恰与一些现代艺术观念相契合:绘画作品是作者创造的一个过程,而通过观者的欣赏来完成。中国画笔墨所传达作者的某种情绪、感情,通过不同的人们欣赏可能得到不同的“反馈”正是如此;绘画作品是“自我感情”的发抒。中国画家在“解衣盘礴”中或恣肆挥洒,或经意勾勒,“表现”的就是“画如其人”的一个活脱脱的“自我”;“笔墨”也不是人人都会欣赏的,画家也正如音乐家需要欣赏培养一个能听懂音乐的耳朵一样去培养能看懂笔墨的眼睛。传统笔墨和现代艺术观念的诸多契合,及笔墨本身那种特殊的抽象趣味,也许正是现代某些西方画家对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青睐倾慕的原由。 (文:崔振宽/摄影:/责任编辑:baishitou)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 相关的文章
  • 中国画的潜力、播散期、与中国画教学——再谈
  • 中国画存在的前提
  • 中国画 断裂 保留画种
  • 吴作人谈继承与发展
  • 谈争论不休的中国画问题
  • 有话直说
  • 建国后的画坛体制及其对中国画的影响
  • 当代中国画之我见
  • 当代中国画仍然“穷途末路”——访著名美术批
  • 不向西方走,向哪里走?
  •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网友评论已有条评论, 我也要评论

    发表评论

    友情提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

    * 点击我更换图片匿名?

    (保密)

    • 可爱
    • 我有点晕哦
    • 非常的囧
    • 我好难过哦
    • 哈哈,我非常的开心
    • 呃,这是什么啊
    • 雷人,把我雷坏了
    • 评价:

    Ctrl+Enter 快捷回复